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学校简介:
吴家山中学坐落在汉口生态新城的中心位置,是一所创办于1959年的重点高中。学校现有2000余名学生,占地160亩,建筑面积近3万余平方米。教学楼装有闭路电视和电子监控设备;实验楼设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;综合楼内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多媒体电脑系统、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;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。校园环境幽雅,形成"6园12景"的园林格局;学生生活及体育设施,有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餐厅、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和游泳池;学校师资力量强,有特级教师4人、高级教师48人和中级教师45人,中级以上教师占教师数的75%。
几年来,吴家山中学坚持教育改革,努力探索素质教育,初步构建了"平和向上"的学校精神、高中"成功教育"以及"德育开放式"、"教学探究式"等教育理念,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:德育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,并作为现场会址向全市介绍经验;学生智育充分发展,升学率达到95%以上,2000年以来在武汉市高考质量评估中名列前茅,其中2000-2002年分别列市重点中学位,2004年列市属省级示范学校等二位,被认定为教学质量提高快的学校之一。体育水平全面提高,男、女足球队分别获得全国第二和第四名,2001年获得第17届国际中学生女足锦标赛第五名;艺术教育走在省市前列,300多名学生在全国、省、市竞赛中获奖,600多名特长生进入艺术院校;科技教育成绩突出,是武汉市窗口学校,湖北省先进单位。在"五育"并举的同时,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,97年被评为湖北省"园林式"学校,98年被评为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"十佳"学校,200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。
由于综合办学水平突出,98年和99年经省、市人民政府教育评估,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和湖北省示范学校。
吴中简史
至1999年7月,吴家山中学建校40周年。学校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经历了建校初期(1959-1966年)、文革时期(1966-1976年)、恢复和发展时期(1976-1988年)、改革和发展时期(1988-1999年)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。
1959年,为适应新建的东西湖农场数万名职工子女入学的要求,吴家山中学应运而生。一批年轻干部和教师,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给学校带来的重重困难,勤俭建校,严谨治学,建成了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初级中学,并创造了较高的教育质量。到1966年,学校有建筑面积2732平方米,教职工45人,班级17个和学生812人。
1966年,正在茁壮成长的吴中遭受“文革”劫难,一时间,学校管理瘫痪,教学中断,建设停滞。在"十年浩劫"中,广大师生抵制错误思潮,维护学校财产,艰难地维持办学。为适应本区人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,学校从1970年起开始办高中班。到1976年,学校有教职工76人,班级22个,学生1054人,成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。
1976年,"文革"结束了。国家经过"拔乱反正",逐步进入了"改革开放"的新时期。在迅速纠正"文革"的错误路线,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,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,努力改善办学条件,进行改革尝试,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重点中学,1985年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学校,1987年改为单设高中。到1988年,学校占地面积65268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到12805平方米,教职工115人,班级15个,学生736人。学校的迅速恢复和不断发展,为90年代深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。
80年代末,特别是90年代,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,学校进入了快速、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。东西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,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环境;全国中运会和一系列"争创"活动,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。在良好的外部条件下,学校师生抓住机遇,深化教育改革,顺利实施了两个“三年发展规划”,提高了综合办学水平,实现了"达到省级办学水平"的总体目标。到1999年,学校有占地面积86580平方米,建筑面积21445平方米,教职工167人,班级33个,学生1626人,成为省、市一所规模较大、条件较好、水平较高的"示范学校",为学校迈向新世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回顾40年历史,吴家山中学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发展壮大的。在磨砺中,学校孕育出"平和向上"的精神,即"既要积极向上,敢为人先,又要谦和平静,不骄不躁";形成了"严谨治学、艰苦奋斗"的传统。了解学校历史,就是要弘扬学校精神,发扬光荣传统,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,使吴中在21世纪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!
1958年4月,东西湖区围垦工程基本竣工,新增耕地面积达31.5万亩。为了补充劳力,省委决定将参加围垦的河南、黄陂、孝感民工留下5万余人转为农场职工。因农场管理局设在吴家山,大批干部、职工和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到这里定居,吴家山地区人口陡增。解决干部、职工子女入学问题,便成为农管局领导的当务之急,中小学由此应运而生。吴家山中学诞生于垦区人民艰苦奋斗、拓荒兴业的1959年7月。从创办到1966年春,吴中走过了艰苦建校、探索办学规律的创办历程。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:1959-1961年,建校和教育革命相结合的阶段;1961-1966年,贯彻中央《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》(简称中教50条)、探索办学规律阶段。
"文化大革命"十年浩劫,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深重灾难,也给吴家山中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挫折。1966年春至1976年秋,是吴中艰难维持办学的时期。这一时期,经历了两个阶段:1966年--1967年,学校停课"闹革命"阶段。1968-1976年,开展"斗批改"运动和实行"开门办学"阶段。
在这10年期间,学校绝大多数的干部.教职工抑制极"左"思潮的影响,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坚持保留教研组和班主任制度,坚持上课,苦苦支撑,维持办学。学校为满足东西湖农场人口剧增的需要,于1970年创办了高中。
1976年10月,党中央一举粉碎了"四人帮",迎来了教育的春天,吴家山中学也获得了新生。
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,东西湖区加速经济体制改革,农业劳力比重下降,第二、第三产业劳力集聚吴家山地区,全区人口增至17万多。为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,吴家山中学开始了新的历程。
1976年秋至1985年夏,是吴中拨乱反正、恢复发展时期。这一时期,分为两个阶段。1976――1978年为拨乱反正.恢复重建阶段。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揭批"四人帮"的罪行,肃清"文革"的影响,全面恢复学校秩序。1979――1988年为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阶段。它的特点是以改革为先导,全面贯彻教育方针,面向全体学生,提高教育质量,提高合格率。学校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取得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,并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。这些举措,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,促进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,教育质量逐步提高,学校规模逐步扩大。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区重点中学,1980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区重点中学。在1985年5月颁布的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的指引下,学校开拓进取,在全区发挥了龙头作用。
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,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,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。在这段时期,国家颁布了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等重要文献,了校长负责制、非义务教育收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。在这种良好的外部条件下,学校师生本着"平和向上"的精神,抓住举办全国第六届中运会足球比赛等机遇,坚持教育改革,探索"使每个学生成人成才"的途径和方法,顺利实施了两个"三年发展规划",提高了综合办学水平,实现了"达到省级办学水平"的总体目标,为学校迈向新世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"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"。回顾学校40年建校、恢复和发展的历史,广大师生心潮澎湃;展望新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,广大师生豪情满怀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,吴家山中学广大师生决心坚持"平和向上"的学校精神,发扬"严谨治学、艰苦奋斗"的光荣传统,创造新业绩,建设新吴中,以全新的面貌迈向21世纪!